东西方传统与现代元素的对话--范少华绘画展
一,艺术理想与生活现实
在新加坡现代美术发展轨迹中,东西方绘画元素是美学家探索语言形式发展的重要认知,范少华(Fan Shao Hua)的绘画语言形式,正是结合了东西方元素,表达了当代绘画在传统与革新的交织,并呈现出传统与现代融合的精神特质。范少华,1963年生于中国广州(Guang Zhou),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幼时学习中国传统水墨画。中学就读于广州美院附中,1981年考入广州美术学院(Guang Zhou Academy of Fine Arts)油画系,并于1985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上世纪80年代是中国面对世界的重要时刻,改革开放是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自1949年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的成立至中国八大美术学院的发展,构建了中国现代美术形式语言的探索空间。在此时期,“八五新潮”美术的发展1,兴起了美术界对现代绘画创作形式探索的热潮,对于传统绘画以及现代多元艺术形式的发展产生了争议,因此美术教育的发展道路在此刻形成艺术舆论的焦点,无可置疑的是当时中国艺术家在传统绘画形式与革新的道路上进行了反思。因此 范少华绘画形式语言的发展,恰逢此绘画思潮澎湃的关键时期,孕育了其对传统与现代绘画形式构建与探索的重要认知。
广州美术学院创建于1953年,位处富饶的中国华南地区,长久以来深受岭南文化的滋养为岭南艺术家的摇篮。范少华在此艺术氛围中孜孜不倦地汲取母校养分,努力的学习正统绘画创作形式,并从传统元素中探索绘画语言所隐含的质朴内涵。 然而,出于对艺术创作的热衷以及研究的执着,范少华希望在艺术形式发展中,尝试以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进行探索,力求在多元性的形式中创作,此多元性的认知诠释于其对绘画素材丶形式丶风格以及个人生活空间的探索。因此,范少华决定到海外寻求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到新加坡是其绘画创作形式语言发展的重要分水岭。
二,艺术探索的现实体验与契机
1992年范少华移居新加坡。此时期正是新加坡现代绘画发展的重要时期,新加坡1819年成为英国殖民地,1963年脱离英国成为马来西亚的一部分,1965年独立,其艺术特色是融合传统东方、西方现代以及东南亚本土的元素,发展了独特的绘画语言表现形式,此形式的认知可追溯至1937年-1965年的历史境遇。1938年南洋美术专科学校成立(Nanyang Academy of Fine Arts)2,1952年南洋画家钟泗滨(Chong Soo Pieng)丶陈文希(Chen Wen Hsi)丶陈宗瑞(Chen Chong Swee)丶刘抗(Liu Kang)在巴厘岛(Bali)写生,孕育了南洋风格(Nanyang Style)绘画的形式基础,此绘画形式的构建逐渐发展成新加坡绘画形式语言探索的重要认知。随着新加坡经济的发展,社会对精神文化的诉求,形成其对艺术形式发展多元性的渴望,因此在传统及革新创作形式的融合与冲突,成为艺术家在绘画形式探索所面临的挑战,然而也是艺术家在其绘画形式的发展机遇。值得关注的是,新加坡在绘画形式探索的困惑,正是范少华在新加坡所面对的考验,然而其在中国广州美术学院扎实的绘画基础,以及岭南文化所赋予的深厚底蕴,给予他在创作形式上的认知,同时新加坡多元文化的生活形态,以及东南亚独特的南洋景观,更为他带来其绘画形式语言构建的重要契机。
新加坡位处于东南亚核心地带,南洋的多元民族社会形成其多元文化特色,此多元性的文化背景赋予范少华在绘画题材以及形式语言构建的重要语境。因此多元民族提供了范少华在人物肖像绘画探索的重要机遇,表达在闹市中生活的情感认知,通过对不同社会阶层人物肖像的描绘,逐渐掌握个别民族造型以及生活习俗,体现于其在1992-2002年的肖像人物作品3,其中对新加坡国父李光耀(Lee Kuan Yew)的描绘创作于1994年,是早期少数绘画李光耀人物肖像的画家之一。2014年范少华再次以国父李光耀为主题进行创作,相隔二十年,其对李光耀的描绘手法更加娴熟,此外在表现手法更具写意的形式,然而又不完全属于写意,非常巧妙的诠释一般人对李光耀的敬畏,这是非常难以处理的表现形式,在刚与柔之间寻求平衡。范少华通过对人物肖像的探索,深刻的体会到南洋多元民族社会的特征,在此过程中,融入新加坡多元文化的社会,并将其中华文化为主导的思维,转换为以多元文化生活为主导的思维,此意识形态的转变,对其绘画形式语言的探索影响深远。
南洋的独特的人文景观孕育了新加坡先辈画家(Pioneer Artist)绘画形式语言构建的重要语境,而新加坡优越的地理位置也是东西方艺术家交流的平台,中国艺术大师徐悲鸿(Xu Beihong)往返欧洲以及到印度写生都曾停留在新加坡进行交流。因为南洋社会的风土民情蕴含了其独有的南洋色彩,所以孕育了新加坡独特的生活面貌,同时热带岛国的社会形态呈现了多姿的人文景观,给予范少华在新加坡重要的创作灵感。因此,描绘具有新加坡本土特色的生活素材是范少华在此时期探索的重要源泉,此时期的作品主要以新加坡河丶牛车水丶旧货摊丶街戏丶红头巾丶外籍劳工丶年夜饭等,充分反映新加坡社会生活的多元性,也显示了其对新加坡现实生活形态的热爱,同时在情感上接纳了异乡做客转换为主动参与的意识形态。
三,绘画形式的认知与展望
值得研究的是,对于美院科班出身的艺术家,一般都以写实作为绘画形式语言构建的基础,从而发展出个人绘画意念的创作形式,然而范少华在新加坡的绘画形式探索中,南洋的风土民情是其绘画形式演变的重要元素,因此除了梅,兰、竹、菊的描绘,范少华更加热衷于对南洋荷花的形象探索,体现于其2003-2008年的创作。实际上,对荷花的描绘一般都以荷花为写生的焦点,并通过实物写生来表达荷花的形象,但范少华却选择以荷花为核心形象,通过对荷花形态的观察,汲取荷花在生活中的形象作为探索的目标,因此荷花在画布上的形象并不一定是画家写生的形象,而是画家通过观察所储存在脑海中的形象,所以在荷花的创作中,范少华是以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呈现荷花的形象,画中的荷花的形态象征的是生活中人的形态,同时荷花在画面上的构图,实际上是画家在反映其对生活中事物的感知,也是其情感意识在画布上的呈现。
对于荷花作品的呈现,范少华使用彩墨纸本作为创作媒介,然而彩墨纸本并不能满足其对画面空间的诉求。因此画布及油彩的媒介进而成为其形式探索的焦点:以传统彩墨画的形式进行油画创作,以油画的形式进行彩墨画创作, 此两种媒介的交叉互动是其荷花系列创作的特色。但是以传统彩墨画的形式进行油画创作以及以油画的形式进行彩墨画创作,呈现的是东西融合的表现形式,并不只是范少华在画布上图像的呈现,而是画家在新加坡生活的情感认知,其将南洋生活以及新加坡的情感融入于创作中,也是其身份认同的重要认知。
艺术家对绘画形式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因此范少华从中国到新加坡的历程中,其绘画形式随地域环境及生活空间的转换而产生变化,其中对生活实物的探索、对人物肖像的描绘、对荷花的形象构建等都揭示了画家对身份认同以及生活情感意识的诉求。值得关注的是范少华对当前新加坡生活形态的认知呈现于其2014年及2015年的创作系列中,其中包括描绘牛车水(China Town)、乌节路(Orchard Road)、芽笼(Geylang)夜生活的绘画题材。芽笼夜生活系列的创作,非常经典的描绘芽笼“站街女”在街上拉客的情景,反映了芽笼红灯区的现实形态。芽笼夜生活系列的构建,也呈现画家对新加坡生活形态多元性的诠释。其对现实生活中白天以及夜晚两种生活形态的解析,深刻的反映在后现代生活中,社会现实的残酷以及生活理想的诉求。在新加坡迈入庆祝50周年国庆之际,范少华以新加坡对节日的欢庆,以及当代城市生活面貌进行探索,构建具新加坡生活特色的绘画创作,勾画出未来生活的远景,表达其在南洋岛国的生活情感以及精神诉求。
结语
美术史学家夏皮罗(Meyer Schapiro)说过风格随生活的演变,而产生变化,风格是研究艺术的开始,演变的重要形式,同时强调;“风格是文化作为一个整体的表现形式,是同一形体的识别标志,风格的形式反映思维和情感的内在元素。4”范少华的创作历程正是在跨越时空以及地域的历史机遇中,构建了其独特的绘画语言表现形式。艺术家的耕耘是没有止境的,同时艺术的表达形式应在其本质上进行反思与革新,这是范少华在绘画形式语言探索的认知与挑战。
1 “八五新潮”是由当时美研所的一些批评家命名的,这些批评家以美研所主办的《中国美术报》为阵地,在1985年到1989年的四年间,不断介绍欧美现代艺术,并在头版头条上介绍年轻一代的前卫艺术。现在著名的一些艺术家,像罗中立、王广义等都是在这几年间脱颖而出的。严格地说,85新潮并非一个艺术流派,主要是一场艺术运动。这个运动实际上也是1980年代精英文化运动的社会大潮的一个支流。
2 南洋美术专科学校,(Nanyang Academy of Fine Arts)简称南洋美专或美专创办于1938年,1928年改为南洋美术专科学院,1990年至今为南洋艺术学院。参见林学大撰文《本校创办经过的回忆》,刊载于《南洋美术专科学校复办纪念特刊》,新加坡:南洋美术专科学校复办纪念刊编辑委员会出版,1946年,第七页。
3 范少华:《范少华肖像作品集》,2002年。
4 Meyer Schapiro, Theory and Philosophy of Art: Style, Artist, and Society, New York George Braziller, Inc.1994, p52.
林保德 博士
Dr Lim Poh Teck
北京大学美术学博士
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美术与设计系讲师
Peking University
Lecturer, Nanyang Academy of Fine Arts, School of Art & Design
艺道 · 中途
Journey in Art, Retrospective Exhibition by Fan Shao Hua, Singapore 2015
$80/copy
Get it from Fan Shao Hua
里程碑 Milestones / 評價 Appraisal